内塔尼亚胡只是替罪羊?以色列骨子里的毛病,才是真正幕后黑手!_加沙城_什么_定居点
记忆里关于加沙城的新闻总是让人心情沉重。最近,一群来自以色列南部斯德洛特市的定居者和极右翼分子开始往加沙北部聚集,高喊着要“重建定居点”。看到这样的画面,忍不住会想起二十多年前,以色列大撤退时的种种混乱。只不过这次,似乎情势又反转了。
外部的回应挺激烈,国际社会纷纷表达不满,连一向比较支持以色列的德国,这回都暂停了对以出口武器。不过美国这边就比较微妙了,虽然多少有些议员跳出来反对军援,但本质上,好像只是个人对于总理内塔尼亚胡有情绪,并没多少人去深究以色列整个政策的底色。
其实想想,以色列人对重返加沙这事,并不是什么一拍脑门的冲动。今年三月份以军重新发起了“威力与利剑行动”后,国内极右的声音就越来越多,理由倒挺“顺”的:既然军队都打到这了,为什么不乘机恢复当年的定居点呢?这念头在以色列政治里一直都有,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展开剩余71%回头去看2005年那次撤离加沙,其实更多是权衡得失后的决定,不是源于对巴勒斯坦的任何同情。沙龙和他的团队嫌守着区区8000多定居者太费劲,于是干脆集中资源到约旦河西岸。结果撤离加沙没带来什么缓和,反倒让西岸的定居点越长越多,从最早的大约24万人,涨到现在70多万,这变化挺让人无奈的。
再说当下美国那点小动作——表面上好像在制衡内塔尼亚胡的政策,可你要仔细琢磨,这种反对大多针对人,不是制度。内塔尼亚胡的极右风格可能让人不舒服,可大多数以色列选民其实默默支持定居点扩建。年初拜登政府还低调批了一大批对以军售,什么导弹、炮弹、炸弹一应俱全。要真有多反感以色列的战术,那为什么那些军火还是源源不断送过去呢?
加沙这一摊子事,慢慢地越来越像一种极端化的表现。很多人可能没去细读法律什么的,但2018年以色列那个《民族国家法》里,“独有的民族自决权”之说,可以说是把几百万巴勒斯坦人彻底晾在了一边。这不单是纸面上的排外,具体到政策执行上就全是“硬核”操作。像加沙,电网、供水、燃料全被捏在手里,西岸土地每天都在慢慢被蚕食,所谓“两国方案”也就成了空谈。
说到底,以色列一直想通过不断制造既成事实,让巴勒斯坦人被逼到“要么留下接受安排,要么继续流离失所”的地步。这套路看着挺绝,但真能一路这么下去吗?
最近,国际社会的态度正在悄悄变化中——4月份联合国那天二十八国支持停止对以武器供应,只剩下美国和德国等六个国家反对,挺讽刺的。象征性更大的,是德国,毕竟他们历史上一直不太敢公开批评以色列,这回也选择站出来暂停武器出口。如果连德国都不愿做“默契的朋友”,那就真说明某些底线被突破了。
未来怎样,说实话我也有点迷糊。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对以色列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声援巴勒斯坦的声音也渐渐变大。美国一厢情愿继续挺以色列,只怕会越来越被孤立。
想长远点说,这条路真的是出路吗?一个建基于排外和压制的国家工程,也许能在短期内有表面上的“安全感”,但和平好像越来越远了。历史上的冲突,多少次都印证了这点。
有时候我想,也许我们该跳出人物恩怨,仔细看看以色列的基本盘——当你明白了体制背后的逻辑,才更能理解为什么类似加沙的悲剧会一再循环。中东的未来,不会太容易,但还是得有点希望吧。
发布于:四川省